网站集群
竹溪县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公报
向青山要金山推进竹溪高质量发展
——竹溪县实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的调研报告
来源: 竹溪人大
发布时间: 2019-05-31

竹溪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两山理论”实践创新课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探讨和思考。调研组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思想,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给竹溪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规定了前行路径、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大力度大手笔实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战略,推进竹溪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

一、把青山当金山,用诗意描画田园竹溪

竹溪,是一个颇具诗情画意的名字;竹溪,是一个生态资源丰富的地方。把青山绿水当作金山银山,要准确认识竹溪生态现状,找准绿色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再度科学谋划县域经济社会战略定位,找到依靠绿水青山生财致富的路径和办法。

(一)满目青山“青”在哪里

竹溪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在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中排名213位,是全省生态大县、全国林业百佳县、全国首批退耕还林示范县。境内有维管植物3480多种,其中有120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有脊椎动物318种,昆虫365种,药用动植矿物达3310多种;森林覆盖率75.7%,植被覆盖率83.9%,活立木蓄积量1546万立方米;水资源丰富且优质,大小河流197条,年平均降水1100毫米,年平均水资源为22.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20万千瓦;矿泉水遍布各地,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达100%;空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标准天数比例为100%,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平均含量超过1000个;气候环境宜人宜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少严寒,夏无酷署。适宜的气候,洁净的环境,优良的生态,构成了蓝天白云碧水绿山、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世外桃园。县委、县政府长期坚持植树造林、消灭荒山,厚植生态底色,抓好生态保护,建设了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区,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理念,实施城区禁鞭、殡葬改革、乡村整治等行动,人民的文明理念逐步形成、文明素养不断提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关闭了一大批有害生态环境的企业、矿山、养殖场、网箱、电站,加强流域治理,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依靠生态发展经济,实行工农对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和全域旅游战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渐成雏形。

(二)青山之中“黄”在何处

尽管我县生态底色十分丰厚、生态建设成果丰硕,但从绿色发展角度分析,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绿色发展理念不浓厚不牢固。生态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端绿色碗、吃绿色饭的理念不浓厚不透彻;人民群众节约资源的意识没有扎深扎牢,随意浪费资源、损害资源、污染环境的现象比较突出;顶层设计不够,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无序开发、粗放经营、资源浪费问题仍然存在。二是生态保护执法不严。城区河道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污水管网建设进展缓慢,饮水水源污染问题久治无效,少数企业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河湖长制落实不到位,污水处理厂运转不力,没有发挥应有效能,河道生态失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臭气污染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三是林木管护质量不高。大量荒芜、裸露山体和抛荒地块需要修复补绿;城区和乡镇集镇的绿化率、林荫覆盖率不高;“三廊”规划建设管理任重道远,林木草果重植轻管问题比较突出;山林的色彩性档次不高,林相改造任务较重;古树名木、稀有植物保护力度不大,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农户林权、土地承包权与责任、利益没能统一,导致抛荒多、效益低;林业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林下经济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森林效益发挥不够。四是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导向不够,与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一致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绿色指挥棒”作用发挥不够,部门齐抓共管生态环境的体系和氛围没有完全形成;爱绿护绿用绿知识没有全面进校园、进机关、进家庭;科技与人才支撑绿色发展的短板明显。五是产业融合发展处于松散状态。一二三产业对接松散,传统农业根深蒂固,与工业企业连接不紧,农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农业产业缺乏规模效应,专业大户、合作社等组织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不足,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短;工业与农业对接不够,依靠农产品深度开发工业品不够;旅游业发展滞后,与一二产业结合不紧,全域旅游起步缓慢,接待能力严重不足,没能集中力量打造核心景区,旅游业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发挥;电商发展仍需加力,仓储、物流、冷链、配送等服务设施不配套;落实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措施不到位,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招工难、用电贵、负担重等问题大量存在。

(三)青山变金山“路”在何方

青山变金山,方向在绿色,财源在青山,路径在转换,关键在理念。财从哪里来?就是从富含青山绿水因子的产业中来,从诗意田园、梦幻山水、乡愁民宿中来,从有机高质高效的产品中来,一句话,从转型高质量发展中来。

——落实发展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落实“两山理论”,推进实践创新,抓住战略转型机遇,迅速调整战略思维和工作重点,实行转型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发展;就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宁要青山,不要金山,宁护青山,不动金山。要坚决克服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防治的做法,把生态保护、防污治污放到发展的首要位置,杜绝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发展行为,强化生态优先的战略思维,厚植“生态决定生死、绿色决定未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等理念,把青山当金山看待,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绿色为导向,转变发展理念、转型发展方式、创新发展制度,大力护绿增绿提质,着力打造诗情画意的全新竹溪。

——优化战略新布局。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导向,再度审视和谋划县域经济社会战略定位,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高站位部局、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把县域板块当作一幅画来构图和布局,构造田园、绿水、青山格局,即打造魅力田园、多彩山水。实施“一核三区三廊”战略,筑实厚植绿色十堰战略支点,把竹溪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山水田园引领区。

“一核”,就是绿色之都的县城。把县城建设成为具有秦风楚韵的宜居县城、绿色县城。把建筑物、道路、桥梁等所有可见物作为特色县城的元素,使其景观化、文化化、个性化、故事化,使县城成为秦巴地区个性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生活舒适、宜居宜养的特色县城、旅游县城、长寿县城、活力县城。发展壮大工业园区,使工业园、物流园成为绿色产品的开发区、集散地;加快老旧棚户区改造,完善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科技等服务功能;加强河道治理和美化,把县城河道建设成为岸绿水碧的风景线;加力实施“六城联创”工程,重手整治脏乱差和不文明现象,使县城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三区”,就是三大生态功能区。把县域划分为三大生态功能区,即北部生态涵养区、中部生态保持区、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生态涵养区,进行生态建设、生态产品生产、加工和开发,打造人居环境宜居区,描绘优美宜居舒适的田园风光;在生态保持区,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生产和加工,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康养产品,建设山水林田湖风光体验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进行与生物链拓展相关的产业开发,如林下产品、生物体验、考察、观赏、康养、吸氧旅游、野外运动等,建设幽美洁净宜养宜游的桃花源。

“三廊”,就是百里绿廊、百里景廊、百里果廊。“三廊”作为贯穿东西、连接南北、激活全县的亮点工程、品牌工程,统筹规划、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加强管理、建出特色,使其绿中是景、景中赏果、果林成景、花果飘香、五光十色、一步一景,经过三五年再努力,织线成景,使其成为三条美丽风景线和亮丽明片。

——谋划战略新构架。加快战略转型,把第三产业作为战略主导产业,逐步实现三二一产业格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美丽县城、特色乡镇、民俗乡村。充分运用现代技术革命成果,嫁接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科技和互联网含量,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产业革命。

——确立战略新目标。着力增强生态质效,开发生态附加值,力争到2025年,“一核”初显,“三区”见效,“三廊”成型,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2:4:4”;到2030年,风景如画的田园竹溪全面建成,“一核三区三廊”完全成型,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2:3:5”,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治理规范有效、文化特色彰显、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二、向青山要金山,用理念做活山水文章

青山如何变金山,如何向青山要金山?就是大手笔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行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县域发展明确一条主线: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绿色强县。

绿色发展,就是发展行为不带来污染的、不损害生态的。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无污染产业,坚决否决一切有害生态的产业和项目,大做生态经济文章,向青山要金山,向生态要财富。

发展绿色,就是保护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建设生态、扩大生态,提高绿色保有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山中、山在景中、景在村中、村在画中的目标。

绿色强县,就是端绿色碗、吃生态饭、赚有机钱。确立生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用强壮的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使其生态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量。在绿色主导产业上,要抓大放小、以大带小、抓大做强,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

(二)农业产业认准一个方向:现代、生态、优质、高效。

重手做强农业这个龙头,对接工业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为三产提供互动平台。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美丽乡村目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打造各具特色的花园式美丽乡村、民俗乡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美丽发展;规划和发展一批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强化一乡一品、一村一业范式,建出特色,形成品牌,抓出效益;实施产能优化提升、科技兴农强农、人才强民固本、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绿色发展、产业兴农扶贫、宜居家园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八大行动”;确立茶叶、药材、魔芋为农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系列化开发、品牌化经营;走品质农业之路,瞄准高品质和有机化,生产安全优质粮油和特产;扶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联合体,支持发展专业大户,让产业龙头广泛紧密地联结农户,带领农民兴产业、闯市场、增收入;加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加粗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设施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优质有机;走互联网+农业之路,大力组织有机农产品生产营销,做强做好饮食产业,促使农业产业优质高效。

大力推进林下田园战略实施。把山当田种,把林当粮管;在林上要存量,在林下要财富。把林下经济作为田园经营一样对待,利用优良的植被,大力发展药材、魔芋、苗木、干果、生漆、食用菌、山野菜,适度发展林下养殖,开发林业产品、有机食品,为人类高品质生活提供优质特色产品。林业管理实现从种山林到种风景、从植树造林到织画造景的伟大转变;从严控制林木采伐量,不断增大林木保有量,努力增强山林色彩魅力,着手开发林下康养长寿产品。实施田园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湖景观化布局,让林下成银行,让田园成美景,让农村成画廊。

大力推进旅游富民战略实施。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建设农村,打造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康养农庄。重视旅游要素的完善和配套,高水平打造生态背景下的旅游产业链条,通过要素植入和强化,发展壮大体验式、康养式、参与式、自驾式的农业旅游载体,着力开发乡村旅居、户外休闲、森林运动、康养度假、“十旅融合”产品,把农民变成演员,把农村变成舞台,把生产变成表演,让美丽乡村成为接旅载体,让农民成为接游主体,让农产品成为旅游商品,达到增收富民目的。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两个龙头景区,规划建设一批农事体验、花草、摄影、房车、户外游基地,继续发展全域旅游。指导景区走连线开发之路、旅游乡村走组团式发展之路、农村发展走花园式之路、林场发展走景区式之路、企业发展走景园式之路、设施建设走景观式之路,把旅游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细节,全力打造全域型深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工业产业瞄准三个链接:嫁接农业、对接市场、链接互联网。

嫁接农业,就是发展资源式工业,围绕农业、瞄准生态,发展加工工业。依靠农业、林业、畜牧业资源和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工业,立足田边建工厂、面向农业搞开发、蹲在农家抓销售。把矿泉水、药材、有机食品列为三大工业主导产业,服务VOOS企业做大,做强做深矿泉水产业;系列开发茶叶、药材和有机食品,支持特色粮油加工,发展壮大水、茶、药、食、菜、电、化工七大工业体系。在生态资源中寻找工业项目,大力培植上连市场、下连合作社、广泛辐射农户、深度链接互联网的工业企业,带动生态增值、农户增收、产业增效、财政增量。加大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效,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招工难、用电贵等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对接市场,就是工业企业与现代市场紧密对接。走产业农业化、产品优质化、资源集约化、产能规模化、经济循环化、销售电商化之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精准开发特性商品,围绕现代高品质生活,精确开发适销对路的工业产品;着力包装资源性、地域性、生态性招商项目,推进产业招商,培育壮大企业存量。优化诚信环境,营造宽松环境,建设亲商和商安商、低成本高效益的乐商土壤,吸引客商投资创业。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支持龙头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开发新品,带动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脱贫。

链接互联网,就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工业。用互联网嫁接现代工业,实现万物互联,走线上线下推介、销售之路,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精准支持电商发展,完善物流网络,发展物流、配送、储藏、托管等新型服务载体,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四)现代服务业抓好四个融合:旅游业与绿色文化融合、商贸流通与互联网融合、城市建设与美丽乡村融合、社会管理与乡村文明融合。

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文学、演艺、摄影、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传承和发展地域传统文化,促成文化文学与旅游业的深度广泛融合,满足人民群众现代文化艺术需求。着力推进文学艺术、现代媒体与工业、农业的融合力度,充分运用演艺、视频、文学创作等大众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宣传竹溪文化、农村、企业、美景、工农产品,使竹溪物产和文化深度整合、广泛走向世界。

加强互联网、物联网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服务、中介服务、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管理咨询、仓储冷链和物业管理、科研设计、技术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和养老等服务行业,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受众的紧密对接。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打造内畅外联的美丽经济路网走廊,赋予公路新功能,建设多彩多功能公路,打造公路风景线,让公路成为观光走廊、休闲驿站、健身廊道。深入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村庄支路、岔路建设和断头路的贯通,提升村庄路网等级,完善安全保障设施;合理布局村庄停车场、公路休闲驿站、观景台、服务站。健全城乡一体化公交网,加强公交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推动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安全出行。

完善和优化行政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与乡村文明融合。合理布局和规划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产业、村镇、人居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与文化融合,促使社会管理更科学、更便捷、更高效。

(五)社会治理提高五个能力提高特色县城建设能力、人居环境治理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法治自治德治结合能力、绿色文化供给能力。

县城是绿色竹溪的核心,在规划和建设中要突出特色化、个性化、现代化、旅游性,避免短期行为,切忌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要强化长远发展的理念,用旅游的眼光建设人居基础设施,用文明、生态、美丽、和谐、法治的理念规范居民行为;社会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需要,要加强科技、信息、金融、保险、司法、养老、托幼、教育、健康等各方面服务,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功能,让社会沿着“一低一高”(低碳行为、高品生活)前行;治理有效是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基础,要着眼于“抓基层、打基础”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法治保障、村民自治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重视发挥村民自治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性作用,构建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善治乡村;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一起抓,用绿色文化引领生态文明,多形式全方位发展乡村文化文艺事业,着力培育以善待生态为基础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绿色文化振兴,提振全民精气神。

三、护青山造金山,用机制绘制美丽画卷

实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战略,要有全新的机制、全新的举措。做足规划引领、科技支撑、人才强县、制度保障文章,用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绘制山青水绿的美丽画卷。

(一)为绿水青山精心描绘“规划图”

实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实现转型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命题,是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营造全新的生活生存理念,需要推进领导思维、行政方式、社会管理的深刻革命,需要推动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要尽快出台推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的实施意见,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要编制和完善绿色发展规划,强化科技支撑,抓好自然资产监管,建立与“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相适应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采用奖扶办法,开展森林乡镇、园林乡村、生态大户建设活动;要科学编制生态建设项目,做足做强生态建设项目库,大力申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特色项目,争取足够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走出去、请进来,与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进行对接,主动开展碳汇交易;要站出来、沉下去,帮助乡村谋划生态建设项目,指导乡村振兴、特色村院规划建设,多举措开展生态项目招商引资,加快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为绿水青山量身定做“护身符”

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管理导向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为绿色增量撑腰,努力给生态保护加力;要建立健全生态否决制度,关停治污不力的企业,否决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促进绿色增量与经济增值相一致相协调;加强农村面源点源污染治理,有效减少农药、化肥、塑料、除草剂使用量;完善生态建设和保护考评考核机制,落实生态建设的领导责任,建立实践创新领导体制,推动绿色发展的规划、措施、任务和目标落实;要创新生态建设的社会组织,发展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社、碳汇合作体、城林联合体等多种新型社会组织,促使社会力量聚焦聚力生态发展和绿色开发;广泛开展森林认养活动,推行团体栽植纪念林、机关单位和企业认植认管山林等做法,落实山林建管护责任,提高人造林管理水平,促进人树更亲密地结合;加强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新一代爱绿护绿用绿市民,让绿色走进每个市民心中,实现绿色福利共建共享目标。

(三)为绿水青山强力构建“保障网”

坚决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守卫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适应。加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手治理污染水源、污染河段,尽快消除生命安全隐患;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坚决取缔污染厂矿;加强施工扬尘、道路扬尘综合整治,严禁秸秆、生活垃圾露天焚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关停严重损害生态系统的小电站,适时调节生态用水,统筹保护河溪库塘水生系统;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河道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进堤岸绿化美化建设,把河道打造成美丽的风景线、休闲区;加强农村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力度,加强污水管网建设,确保所有污水和垃圾得到收集、所有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加快推进实施“南北水调”工程,从根本上提高城区供水质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淘汰“两高”产能;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石漠化和矿山治理工作,科学治理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问题,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工程,着力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努力打造美丽家园。加强生态保护法治建设,健全和完善与绿色发展相协调的规章制度,保障“两山理论”实践创新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行;认真落实《十堰市生态文明条例》,加大生态文明普法用法守法力度,依法从严处理破坏生态环境案例,促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浓厚氛围;着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精准治理农村脏乱差,理顺民众文明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打造乡村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建立单位生态环保责任制,落实监察、司法、检察、公安、环保、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生态环境监督和管理的职能职责,促进绿色环保知识进机关、进课堂、进社区、进农家,全方位营造青山绿水保障网。

(四)为绿水青山科学建设“人才库”

科技与人才是绿色发展的支撑。要深入推进科技兴县、创新强县、人才立县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的第一动力,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完善生态建设人才培育体系,畅通智力、技术、资金、管理进山下水入村通道,激发满目青山的创业创新活力。着眼“两山理论”实践创新需要,多举措多形式培养“带土”人才,多办法激活大众发展生态智慧;要加大投入,有重点地培养引进林木花草管理、生物开发利用、高新产品研发、高端策划设计、现代管理等关键人才,让人才智库支撑和引领实践创新;要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建立以知识产权和服务业绩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要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实践创新的组织保障,深化基层党组织职能建设,探索推行工作清单管理,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探索干部联村制度,引导机关干部智力下移,有重点地帮村级组织开展工作,全面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用好农村能人,发挥农村党员作用,精确打好农村扫黑除恶战役,打造活力有序文明的新农村;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探索龙头企业带村发展模式,推进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创客集聚地、农合联等新业态与农村组织联合融合。


打印 | 关闭 | 收藏
主管单位: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建议IE8,11280×80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2016-2020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19-2726793 邮箱:zxrd@163.com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