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集群
竹溪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
关于全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 竹溪人大
发布时间: 2022-09-15

——2022年7月5日在竹溪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调查组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常委会组成调查组,先后深入中峰镇、水坪镇等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县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地,采取实地调查、走访座谈、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文旅等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坚持了好的导向、形成了好的格局、创建了好的品牌、营造了好的氛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改善,2019年竹溪县成功创建为“第二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于2020年跻身全省首批5个“荆楚文旅名县”创建单位之一(十堰市唯一一个),整体工作成效明显。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县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县、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机构日趋完备。仅2020年至2021年,县财政累计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达到8327.68万元,2020年同2018年相比,增长了41.71%。在项目建设上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了图书馆、文化馆,并改造建成了全省山区第一个县级美术馆。其中,文化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馆。全县15个乡镇实现了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全覆盖,295(291个村、4个社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达到“五个一”标准,累计建设省级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35个,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16个,新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场)示范工程项目6个。竹溪生漆博物馆、红色记忆博物馆、油磨坊博物馆相继开馆,公共场馆的纵深拓展,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元化需求。

(二)文化惠民广泛开展。近年来,我县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公众的能力,精心编排文艺节目,开展了送戏下乡等活动。以民间春晚、广场舞大赛、“文化扶贫进乡村”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阳光阅读、朝读经典”、茶文化旅游节、“灵秀湖北  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品牌为主线,文化活动呈现特色化、常态化。每年举办文艺演出、展览、读书活动120余场,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2021年,“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型歌咏比赛、“山二黄优秀剧目”展演等“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突出建党百年主题,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基层广泛开展了文艺演出、文化知识普及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融文化服务与志愿行动推广于一体,努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李军经典100悦读志愿服务项目”获湖北省和全国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化产品日益丰富立足地方文化品牌,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创作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受群众欢迎的《竹溪的水》、扶贫主题歌曲《我们一起同行》、竹溪蒸盆宣传歌曲《老家的味道》《夯土的传说》、山二黄乐舞《竹溪欢迎您》等山二黄优秀剧目。以产业扶贫为主题的山二黄现代大戏《山茶花》,入选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和第四届湖北艺术节展演剧目,并参加第二届“荆楚名团聚江城”展演,荣获全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剧目《青春何恐》,上演后赢得各方好评。地域文化系列丛书《竹溪词典》第一、二辑已公开出版。

文化传承扎实推进。为不断传承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大力实施“一站一品”工程,在水坪镇、蒋家堰镇、汇湾镇、泉溪镇、向坝乡、丰溪镇、龙坝镇、兵营镇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分别建立了彩船、吊蝴蝶、皮影戏、花鼓、向坝民歌、竹溪蒸盆制作技艺、毛家窑陶器烧制技艺、兵营民间故事等8个非遗传习所。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队伍建设,山二黄传承基地被命名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山二黄”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还没有建立以文化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体育等相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及组织参与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常态化机制不完善。有的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不够重视,科学的文化建设考核评估机制仍未建立,主动参与文化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相关单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激发。

(二)文化经费投入还有差距。在投入方面,政府虽作了积极努力,但与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投入上,2021年财政总投入3300.55万元,同2020年的4727.13万元相比,减少30%。同时,按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有关要求,“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2022年中央补助资金81万元),县级财政应分担地方(包括省县两级财政共担)占比的40%,我县应预算经费21.6万元,但实际每年仅包干安排1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影响了公共场馆免费开放运行;公共图书购置经费20多年来一直保持2万元无增长,图书藏量增加缓慢。这与《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证本行政区域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文化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布局上欠科学。我县目前还没有专业剧场和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和大量山二黄优秀剧目无展示场馆和平台,已经建成的“两馆一中心”亟需在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提档升级。虽然实现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全覆盖,但山里乡镇由于山大人稀,有的偏远村文化设施相对较少,数字化传播高端文化产品还不能做到“到边到角”,文化设施多建在村委会,老弱病残对象无法享用,难以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二是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一次性基建投入”上,保障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后期投入严重缺乏,存在明显的“重建轻管”现象。同时,有的乡镇图书、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文化阵地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四)文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全县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专业素质不高、骨干人才短缺,队伍不稳定。15个乡镇文化站现有参照事业编管理正式职工15人,50岁以上7人,占47%,年龄老化,缺乏有文艺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县图书馆核定编制6名(现在职在编仅3人,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6人),县文化馆核定编制12名(现在职在编仅5人,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4人),文化馆、图书馆急缺有正式编制的图书管理、数字化服务、群文编导、主持人等专业技术人才,相关工作大多靠购买服务,增加了经费支出,且人员流动性大,难以适应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

三、工作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系民生福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基础工程,县政府及文旅等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常态化机制,加大普法和政策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浓厚氛围,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加大投入,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本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保证县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经常性增长,着力解决全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经费不足和县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文化馆及美术馆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二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既要抓政府投入,又要抓社会参入,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突出重点,持续优化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着力解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不科学、不均等和文化产品品类不全、供给不足等问题,补齐“短板”,夯实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底板”。一要强化文化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山二黄剧场、博物馆项目早日开工实施。二要加强对己建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管理和维护,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益,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健全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单位、部门现有文化资源共享。要统筹城乡发展,既要规范发展城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又要规范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坚持把社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和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建设规划,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目标,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三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官方抖音、数字文化一体机等数字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优势作用。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开发,加强本土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既要抓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又要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努力创建“荆楚文旅名县”,持续提升竹溪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四)建强队伍,有效激发服务效能。县政府及文旅、人社、机构编制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要求,着力解决专业人才后继乏人的问题。一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和实际需求,出台优惠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吸收招聘更多专业文化人才,加强交流轮岗、进修培训等方式,优化人才结构,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专业能力的县乡(镇)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服务专业技术人才。二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及具有专长的优秀文化人才,给予优惠待遇,优化发展环境。三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管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以服务效能为导向,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竹溪建设全省山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绿色崛起示范县”提供“文化振兴”的有力保障。


打印 | 关闭 | 收藏
主管单位: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建议IE8,11280×800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2016-2020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719-2726793 邮箱:zxrd@163.com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