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3日在竹溪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人大常委会检查组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检查组通过实地调查、座谈了解等方式,对县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情况进行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耕地保护工作持续加强。县政府及其土地主管部门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县、镇、村三级每年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级分解,并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全县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目标。印发《竹溪县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完成耕地后备资源核查工作;今年完成的《竹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初步划定工作,指明了我县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我县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部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中(初步划定我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49.724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012.8325平方公里)。2021年公布2020年我县实有耕地面积33.990135万亩。
(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执行较好。坚持执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制度,积极推进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立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统筹管理机制,通过建设土地整理项目改善耕地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依托耕地及后备资源优势,加大耕地后备资源查找力度,较好地破解了土地供需难题。近年来,累计申报省、市、县级基本农田、高产农田、土地联合开发、占补平衡等7类项目26个,新增耕地1万多亩。
(三)土地类重大项目有效实施。为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经济发展重点,县政府及其土地主管部门积极申报并顺利实施了一批土地整治、提质改造、土地指标交易等土地类重大项目:已成功申报国家级试点项目1个,省级试点项目1个(其中国家级试点水坪镇洛河流域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规模51801.45亩,投资总额达1.7亿元);累计完成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5个,项目区涉及 5 个乡镇,建设规模973.5005亩;2020年以来,通过拆旧建新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2635.12亩、交易资金7.91亿元,减少了农村建设用地,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提高了耕地有效面积及质量。
(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得到提升。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全县各类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开展“亩产论英雄”,发布我县工业企业“亩产论英雄榜”;印发我县《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实施方案》,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按照“一地一策”处置方案,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消化处置力度。近三年,共消化置闲置土地1389.09亩,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798.75亩,大幅提升了我县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宣传不够到位。在贯彻土地管理“一法一条例”过程中,虽能结合“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活动等法定日期进行宣传,但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尤其是在深入推进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进社区、进机关、进村镇宣传的范围不广、氛围不浓,群众知晓率不够,营造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意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宣传氛围不浓。
(二)耕地保护意识不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为加快发展,未批先建、边报边建等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干部群众严格依法用地意识没有形成,违规改变土地用途、规避等现象未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如:农村集体土地存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私签协议,随意将农村承包土地通过出租、置换、返租倒包等形式以租代征,进行非农建设等现象;个别乡镇在建设中还存在因脱贫攻坚、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等不规范用地行为,尤其是因招商等项目建设,存在认为耕地保护只是负面清单,只要不“越线”的观念,与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要求还有差距。
(三)耕地保护和利用合力不足。不同职能部门在耕地保护中存在相互掣肘情况,在耕地的保护、建设、规划和监督等过程中形成合力不够,如在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占林补林”“占水补水”等政策上存在一些合作上的难题;机构改革部分职能划转而机构人员未配备到位,从而使农村宅基地审批监督工作推进不力,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监管、违法占地建房等方面缺乏有效管控,部门与部门之间也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四)土地管理执法力度不够。现有土地执法力量薄弱,专业执法人员缺乏、执法人员结构不尽合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加之执法装备缺乏,执法能力有待提高;以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主的、其他部门协同执法的共同管控机制不畅,联合执法的力度不大;以罚代法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执法的严肃性;杜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奖惩考核长效机制和违法占地责任追究缺乏硬措施,土地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要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按照行政管辖和土地权属,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耕地保护“田长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格局;强化思想认识,全面压紧压实耕地保护属地责任,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合力搭建最严密的监管网格,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努力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新格局,为加快竹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地方党政机构和农村基层组织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和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用地和守土有责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依法依规用地、科学合理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观念;要创新方式,拓宽渠道,多途径将节约、依法、依规用地政策宣传到基层、到农村、到群众,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展、落实到农村基层,持续开展土地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珍惜资源和保护耕地的忧患意识,增强依法用地、节约用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意识,把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三)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力度。严格规划管理,强化规划刚性约束,按照已编制完成的《竹溪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理念,始终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一盘棋”思路,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完善县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布局,加强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和利用效率,提高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实现土地资源精准配置;同时,要根据队伍需要和基层工作需要,结合实际,配齐配强业务力量;加大培训力度,科学制定长期和短期培训计划,通过会议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定期强化业务培训,加强队伍建设,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扎实、勇于创新、善作善成的专业队伍,不断提高土地管理依法行政水平。